彻底改变物联网、人工智能的产业逻辑如何一步步吃掉世界

2016年04月12日 16:12
来源:钛媒体

在人人手里至少一部智能手机、家家都在添置智能家居以及不断被人工智能的进步所震撼的当下,或许很多人不会意识到,这些的背后驱动力其实都是软件。硅谷资深投资人马克·安德森早就发出这样的预言:软件正在吃掉世界。但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相混合的时代,软件是如何一步步改变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乃至人工智能的产业逻辑?

iPhone真正改变的是全球软件行业

在安德森振臂高呼那句口号之前,2007年10月,苹果公司做出一个当时看起来无足轻重、却堪比发布iPhone同样伟大的决定:苹果承诺将向所有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发布软件开发工具,让所有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开发类似于苹果原生应用的应用程序。

然而在2007年第一部iPhone发布时,乔布斯还很看不上第三方应用。在他来看,只有苹果公司自己研发的应用程序才能称之为「桌面级」的应用程序,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当然可以为苹果开发应用程序,不过必须按照HTML和javasript的标准。换句话说,乔布斯只想让第三方开发者们为iPhone开发小工具,而非原生应用。

彼时,微软的Windows Mobile以及Palm、诺基亚的不同手机平台上都有一定规模的应用程序商店。但这些应用商店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盗版横行导致开发者高价售卖应用。

以Windows Mobile平台为例,一款可提供天气预报和航班信息的时钟应用售价75美元。售价如此之高的原因就在于盗版横行,平台运营方没有一套完善政策约束用户的盗版行为,开发者只能自力更生——以高价维持收入,抵消来自盗版的压力。

其次,为了抑制盗版,部分手机平台提升了应用开发难度,使得整个应用开发发布流程复杂,开发者积极性受到影响。比如诺基亚的Symbian系统,诺基亚为了保证应用程序运行的稳定性,采取微内核架构、严格控制内存泄漏、抢占式多任务调度等措施约束第三方开发者,同时,Symbian应用程序基于C开发,对开发者的技术要求很高,高门槛把大量开发者拒之门外。

这些问题对苹果公司以及乔布斯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反面教材,他们希望能将打击盗版(封闭)、鼓励开发(开放)统一起来。2008年2月,随着向第三方开发者发布软件开发工具,苹果还推出应用开发的两个机制:

其一,由苹果进行应用程序签名;

其二,所有第三方应用的通知由苹果服务器统一推送。

前者借鉴与诺基亚的签名机制,但对开发者更友好也更方便,只需要每年25美元就可以为iPhone开发应用程序,后者则取经于微软的Exchange信息推送架构,从而大大减少了第三方无良开发者恶意推送消息的可能性。

这两套机制完美阐释了乔布斯的封闭美学——用iPhone式的品控打造了一个有格调的应用商店。

一方面,一代比一代热卖的iPhone使得开发者不得不为广大iPhone用户开发应用程序,即使是免费应用,规模的免费效应依然非常巨大,Instagram就是一个极端例子。这款由六个人开发运营的滤镜应用,以免费姿态出现在iOS平台,不到三年时间用户量突破1300万,并最终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开发者涌入iOS平台,如何能够在激烈的App Store竞争中凸显自己独特价值,就成为应用开发者思考的重要命题,从而也提升了iOS平台上的应用质量和品质。

苹果的软件应用商店在2008年4月上线,一年后下载量突破10亿次,而如今每月下载量高达20亿次。六年时间里,苹果几乎颠覆了软件产业。仅2014年一年,第三方开发者通过App Store就获取了150亿美元的收入。当然根据30%的分成规则,苹果获得了其中45亿美元的收入,相比2013年,整体收入大幅上涨了50%。尽管2015年的数据还未出炉,不过根据苹果财报的数字,2015年最后三个月,App Store为苹果带来了33亿美元的收入。

在苹果之后仅仅追随的Google,尽管也费心打造了自己的软件应用商店,但Android碎片化、本地化的难题使其收入根本无法与苹果相比。更重要的一点,在国内外Android厂商一味堆积硬件,从而谋求「秒杀」iPhone的同时,却对自身应用市场的质量只字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Android厂商要颠覆苹果的领先者地位,还有长长的路要走。

物联网的起步是软件,必杀武器依然是软件

如果说软件让手机变成了新的计算平台,那么软件则让物联网成为体验平台。物联网的第一步就是联网,这也是近年来标榜「联网」、「智能」的物联网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主要原因。科技行业分析公司Linley Group 2015年10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使用的物联网设备将达到19亿个。

该机构认为,尽管整体上看,工业物联网发展要快于消费物联网,但最终消费物联网会成为这个市场的主要力量(如不特别说明,本文所谈的物联网都是消费物联网),而且物联网市场的规模将于2023年超过智能手机市场。智能手机增长乏力也得到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报告的佐证,根据最新的一份报告,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预计仅会在10%以内,并且将是首次出现个位数的增长。该机构预计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仅会有7%的增长。

当物联网设备完成联网的这个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提升设备的功能性。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同,物联网设备的更新换代频率并不高。本质上说,家庭的物联网设备,从电视到音响,都是耐用品,而非易耗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让一款物联网设备,比如你的音响,保持功能最大化甚至不断提升性能成了一大难题,Wi-Fi音响Sonos提供一套自己的答案,其核心还是软件。

在Wi-Fi音响领域,Sonos拥有不小的影响力。从产品迭代速度来看,Sonos是典型的物联网设备厂商,换句话说,他们要做的是,不是用户一年一换的快消品,而是要常驻用户家里的「xxx」品。这样符合用户对于家庭物联网设备的定位,有颜值还要功能强大,甚至功能迭代。

成立于2002年Sonos普一问世就具备着硅谷的软件基因。当iPhone掀起智能手机革命时,Sonos放弃了自己的音响控制终端,转而开发支持移动端的软件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Sonos受益于苹果的应用商店。而依托于运行在手机上的应用进行操控,不仅对Sonos,也对用户,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年底,Sonos推出一个名叫「Tureplay自动调音」的功能,所谓「Tureplay调音功能」,简而言之,就是让音响播放经过特殊制作的测试音,通过iPhone的麦克风测量房间构造,比如墙壁、家具对声音的反射,然后自动调整Sonos音响的音效设置,从而营造一种最适合当下房间聆听音乐的氛围。

严格意义上说,通过麦克风给音响调音的方式并不新鲜。传统的高端家庭Hi-Fi音响,通常会配备一个专门用来调音的麦克风。但Sonos巧妙地利用手机麦克风手机声音,然后通过基于云端的算法进行计算匹配,最终呈现出属于当前环境、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音效。这种解决问题理念的不同,以软件定义硬件的方式让用户节约了采购硬件的成本,该功能不仅支持即将发售的新一代PLAY:5音响,也同样适配过去的几款产品,包括PLAY:1、PLAY:3和前一代PLAY:5。

另一方面,国内音响厂商普遍以「智能」、「联网」为噱头,或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所谓物联网入口,或依靠语音交互实现某种家庭物联网「中转站」,但音响的本质是音乐体验,既包括内容也包括音质。

根据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的一份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市场Spotify、Apple Music等流媒体音乐的收入超过24亿美元,首次超过了iTunes为代表的数字音乐付费下载。当音乐进入流媒体时代,内容的争夺战也成为用户体验争夺战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围绕音响音质的争夺也会随着越来越多智能音响的出现而越发激烈。考虑到售价,当下智能音响的硬件之争无从谈起,而更多地还是要参考Sonos的软件定义音响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软件——Bot

在刚刚结束的微软开发者大会上,微软CEO Satya Nadella将自己的主题演讲的基调定义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软件——Bot」,所谓Bot,也就是「Robot(机器人)」的缩写,是一种可以自主运行自动管理的工具。某种程度上,互联网也可以被称作机器网(Bot net),原因就在于互联网一半以上的流量都是由Bot带来的。

在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供求失衡以及平台型经济崛起的语境下,Bot的爆发似乎毫无悬念,但深层次来看,这几年Bot快速发展与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整个互联网新的技术基础设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说,Bot就是人工智能时代塑造的新一代软件,而且正在快速「吃掉世界」。

首先,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的进步为「新软件」——Bot提供了技术土壤。以图像识别为例,在2012年的图片分类竞赛ImageNet上,以深度神经网络为技术支撑的研究团队夺得第一,并将错误率降低到20%以下,让包括Google、Facebook这样的巨头都震惊,随后,Google买下了这个团队,也让深度神经网络「教父」Geoff Hinton进入Google工作。在深度神经网络的帮助下,Google的图像识别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并将错误率降低到10%以内。

而在2015年,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计算机视觉系统,微软的工程师甚至将图像识别错误率降低到4.94%,甚至超过了人类的识别成绩。与图像识别同时快速提升的还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这些技术也给让Bot的呈现方式更智能,比如以通过图像识别推断人物年龄的娱乐Bot,或者以语音识别打造语音交互的家庭Bot等等。

其次,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越来越集中在云端,而随着包括微软、亚马逊、Google在内的云服务商相继开源了机器学习架构或套件,开发者开发一款Bot的成本无疑降低了许多,再加上大量基于云端的认知服务工具可随时调用,Bot正变得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聪明。

第三,消息类应用的流行为Bot的分发提供了新的场景。硅谷投资人Benedict Evans 曾多次指出,基于移动平台的消息类应用将成为移动端进化的主要变量。正如上文所言,得力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消息类应用中的Bot能够识别用户意图、识别用户情感等,这让Facebook、微信看到了颠覆iOS和Android的可能性。

Facebook 倾注大量心血的M 就是一个内置于Messenger 的Bot,你可以和他聊天、搜索问题、预订鲜花、购买咖啡等等。尽管还未面向公众,但在诸多内测用户的评测中,用户对于这款人工智能驱动的消息类应用的评价非常积极,这种积极情绪一方面将加大用户对于Facebook 的粘性,另外还会进一步训练M,使其变得更加智能。

相比来说,微信的野心更大,它要抢占用户的所有场景。前不久微信发布的WeUI库,这些官方UI库的控件已经展现出微信要终结移动App的野心,这也和之前微信应用号的传闻相吻合。如今一个普通个体绝大多数的生活需求都可以通过微信来满足,而大量的工作需求又增加了微信的粘性。未来,当基于微信的「App」——Bot越来越多时,还会有多少人再去下载App呢?

2014年,Gartner曾在「2014年十大战略技术」中指出,软件正在定义世界的一切,这与安德森的口号可谓不谋而合。根据Gartner的定义,所谓战略技术是指将在未来三年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而站在2016年的时间节点来看,软件已经颠覆了智能手机的产业规则,一如iPhone对手机的再创新,软件也让物联网的未来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也正如Sonos对音响的再定义。于此同时,软件还在向Bot进化,并将继续定义世界。

标签:人工智能 吃掉世界 物联网

[责任编辑:谌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6.1

推荐阅读

实时点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6.1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6.1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6.1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6.1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