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说新语》|万达信息李光亚:智慧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仕说新语》|万达信息李光亚:智慧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仕说新语》栏目

策划|王超凡

采访、撰稿|杨超

当今,我们置身于经济周期、大国格局的历史调整期,也正在亲历科技浪潮此起彼伏的大时代,一场以人工智能(AI)、元宇宙为首的智能技术及其产业应用的变革,正以燎原之势重塑着千行百业的生产方式,激发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共生蝶变。站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前夜,我们目击着人工智能从广袤原野到高楼渐起,同时也在不确定中努力探寻确定性之“锚”——未来到底属于web3、元宇宙,还是AI机器人?人工智能将如何点亮人间烟火?什么在构成AI时代的旋律?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深度交叠又会把人类引向何方...

凤凰网华东记者站《仕说新语》栏目深度关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推出《智元•无界》专题系列报道,深度采访5家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掌门人,秉持科学精神与商业远见,共话人工智能领域前沿进展,一起仰望星空,瞰见时代走向。

如今,智慧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改革、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智慧城市让数据和数字化技术发挥效用,正在颠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重塑城市形态,让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本届人工智能大会上,《智慧城市·2035》出版工程正式启动编纂,将为中国探索面向2035的智慧城市创新发展之路提供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引,为国际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中国样本。本期《仕说新语》栏目对话该工程首批合作伙伴之一——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李光亚,共同探讨互联网技术如何全方位赋能城市建设,最终造福于民。

《仕说新语》|万达信息李光亚:智慧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仕说新语》:在您看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分为哪几个阶段,如今上海的智慧城市发展处在哪个阶段?

李光亚:我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开始的起步阶段,比较侧重于信息数字化,实现一些信息技术的集成。然后是成长阶段,这个阶段更加侧重于业务数字化,聚焦技术应用部署。在我看来,目前上海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进入深化阶段,侧重于组织数字化,出现了“政府即平台”的新模式,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广泛联系公众、经济主体、政府公职人员的大平台,并在平台中持续实现资源的能力化和能力的资源化,按需供给,随需而变,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推进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仕说新语》|万达信息李光亚:智慧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仕说新语》:智慧城市的其中一块是智慧医疗的建设,那么健康大数据要怎么管,怎么用?能否介绍一下万达信息是如何做到医疗方面的智慧化医疗服务闭环体系的?

李光亚: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医疗大数据的使用是老百姓包括业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目前万达信息在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领域,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人口的覆盖率,在全国都是排第一的,我们覆盖的人口数量超过8亿。

基于我们这么多年的医疗信息化建设经验,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我们强调的是整个医疗健康大数据的闭环管理全过程,要把数据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同时又把它的数据价值发挥到最好,那么这其中涉及的4个环节就非常重要了。

首先是汇聚数据,比如我们建设的全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它汇集了区域内医疗机构里面的居民个人诊疗记录、用药信息、检查检验报告、个人健康档案等信息,从政府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里面汇聚过来的这些数据。采集之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进行数据治理。因为海量数据来源于各个系统,数据的质量可能也不完全一样,通过标准化把这些数据的格式进行规划、治理,这样后续才可以进行广泛的使用。第三个环节是数据管控,众所周知,医疗大数据十分敏感,一定要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下面来用这些数据,所以建立一个安全可控的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平台很重要。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数据分析与利用,这个环节要用到包括AI、大数据、医学、数学、健康管理、保险、药物研发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技术,才能将数据背后的价值挖掘出来,才能够将应用的场景落地。

我认为只有这4个环节都实现了良好的管理,我们才能够把数据从数据本身变成真正有用的资产。

《仕说新语》|万达信息李光亚:智慧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仕说新语》:您刚才提到的数据安全的问题,其实也是日常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您刚才提到的安全管理平台,将如何规避安全风险?

李光亚:其实数据的安全与使用是两个对立的方向,我们不可能完全开放,但是如果完全封闭,又无法对外进行使用,因此这个环节做到安全可控尤为关键。

所谓的安全可控数据它存在这样的一个平台或者环境里面,一个当然是采集过程中我们要进行数据的加密存储,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甚至区块链上链;另外就是对数据使用也需要严格限制,必须通过充分授权认证,并经过必要的脱敏等环节。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数据必须在特定的安全管控环境中才能看到,比如说我们利用医疗大数据来进行科研分析或者辅助决策,对外提供的只是结果数据。对于老百姓个人来讲,使用移动APP只能看到自己相关的数据,所以要经过实名制的授权,相当于存储在个人的“数据保险箱”中。

在数据安全问题上,整个周期的管理,不可缺失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可能因为(安全的)木桶效应,出现数据泄露或者更严重的情况。

《仕说新语》:我们现在去任何地方都需要查看各种码,如随申码、健康码、场所码等,那么这个变化对万达信息来说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

李光亚:无论是健康码、随申码还是数字哨兵,随着防控措施的不断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对我们来说也颇具挑战。

首先是系统的稳定性。每天海量用户的高频使用,对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这么多人在各种场景中同时查验随申码,并发性是非常高的,这也对系统负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技术方面的手段和措施加以应对。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则是刚才提到的信息安全性。面对多种使用场景,数据一定是不能发生泄露,一定要做好个人隐私的保护。

另一方面是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配合数字哨兵检查、进入公共场合的检查过程中,我们也建立了一个健康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这些信息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仕说新语》:针对负载能力我想问得再细一点,因为上海是几千万的人口,如果是多少人使用这个平台,都是没有问题,能实时流畅地使用的?

李光亚: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上海疫情期间,我们从系统架构分析和系统性能基线确定两方面,对上海市健康云核酸登记、查询、报告等多角度进行相关优化,使得健康云系统最终经受住了超过2500多万单日采样数据的严峻考验。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们以自主研发的云服务总线为核心,构建的上海市一网通办政务中台。很多老百姓和企业的网上办事都是通过一网通办这个平台来操作并实现的。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采取了包括系统架构优化、主机存储、网络优化、应用优化、数据库优化、云平台优化等等涉及云计算、互联网相关技术,实现了整个平台的高性能、高并发、高弹性和高稳定性。

《仕说新语》:目前万达信息市民云的业务已经在全国24个城市开展了,如果这一套程序要在一个新的城市进行部署的话,大概需要多少多长时间?

李光亚:我们市民云其实已经做得非常好了,目前已经落地上海、成都、长沙、乌鲁木齐、海口等20多个城市,覆盖全国3亿多人口,注册用户超过1.3亿。

按照上海的模式,采用模块化、标准化、组件化的平台建设思路,我们在外省市基本上可以实现三个月上线整个市民云平台,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市民云跟当地政府已有的系统进行对接。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精力花在数据的对接,部分业务流程的适配、城市APP界面定制等标准对接工作上。

以界面的定制为例,不同城市的市民云,对于界面的风格喜好也不太一样,我们采取组件化的开发模式,利用我们自己的低代码开发平台,通过快速配置的方式来实现快速地上线。

《仕说新语》:万达信息已经在政务系统信息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将如何积极配合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推动长三角政务信息一体化?

李光亚: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我们加大了在这方面的投入。作为主要的技术供应商,公司先后参与了长三角智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公共服务APP无感漫游、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和长三角互联网医院等标杆性工程,这些工程成果极大方便了长三角居民,使得长三角同城化初具雏形。

长三角“一网通办”目前共有138项政务服务事项或者场景,覆盖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实现了37类高频电子证照的共享和互认。长三角的10个城市更是实现了“一码通行”,累计异地乘车超过1300万人次。区域内数百个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景区等均可以实现“一卡通用”。

在异地结算方面,长三角也是率先实现了门诊费用的直接异地结算,目前覆盖了超过1万家的医疗机构,累计结算约988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超过26亿元(数据来源:微信公众号“上海发布”8月16号的公开数据)。在长三角的政务一体化服务这一块,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从技术的角度,我觉得WEB3.0、区块链、元宇宙、AI等相关的一些技术将会广泛应用到将来整个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中。在刚刚闭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万达信息及其子公司健康云联合申报的“长三角互联网医院体系下的算法应用”成功闯入赛道总决赛入围“医疗算法赛道全球10强”,同时斩获“医疗算法赛道全球第二名(银奖)”。接下来我们也会继续紧跟政策步伐,积极配合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毫不吝啬地贡献我们的技术和经验。

《仕说新语》:从上海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到如今市民一部手机几乎可以解决出行的各种问题,这仅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那如今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有什么新内涵?

李光亚: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和革命性重塑,是让技术发展最终造福于老百姓,让技术的研发成果真正通过应用场景落地。

之前我们比较强调的是“互联网+政务服务”,可以理解为以互联网思维来改变传统的政务服务模式。近年来,一网通办成果显著,让居民和企业切身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体验提升,而数字化转型则不仅仅是体验的提升,它带来的是更深层次的变化。

首先是泛在化,以前我们需要用电脑或者手机接入数字化城市,在线或者不在线,对于享受城市数字化的红利,是有区别的。但数字化转型时代,AIoT、5G、物联网等技术飞速发展,万事万物都在成为数字化城市的一部分,大量物联设备产生数据又利用数据,为城市运行效率提升和人民生活便捷带来更多的可能。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是数治化。基于数据治理,这是对我们一直以来依据碎片化、分散化的经验治理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技术成果的落地应用,数治化一个特点是“快”,或者说“敏捷”,比如现在我们一网通管中“高效处置一件事”,一个事件发生可以拉动跨层级、跨条线多个机构快速出动。数治化另一个特点是“准”。回顾中国抗疫历程,精准的数据应用已经让我们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应该说没有数字化精准防疫,我们面对疫情会比现在艰难得多。

最后就是共享性,泛在地接入渠道和依赖数据治理,使得每一个产生数据、利用数据的个体都不由自主地深度融入这个数字化的城市,这大概就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最为贴切的体现,得益于WEB3.0、元宇宙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借用这次AI大会的口号,未来最终会迎来“智联世界,元生无界”的美好图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