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能改变和不能改变的

2015年06月09日 10:30
来源:凤凰创新

(文/宋维 上海寓医馆创办人院长)

我是一名心血管专长全科医生,从医37年,1979年就读第二军医大学医疗本科,毕业后一直在附属上海长征医院工作。这是一所国内著名三甲医院,我完成了临床各科轮转和心血管内科硕博士研究生学习,曾实施冠状动脉及心脏起搏器介入手术上千例,对心脑血管疾病有较深理解。

1997年创办特需病房,我担任了二个任期8年科室主任。2005年底,我卸去主任职务后开始酝酿创办市场化体检预防全科医院——上海寓医馆。寓医馆在2010年取得了政府办医许可,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类似今天众筹融资7500万元以及后续医院建设和医护人员招聘培训等系列工作。医院开业4年,发展势头良好,其中“互联网+医疗”起了非常重要作用,即将进入股改走资本市场。

创办伊始,我们确立的医疗服务模式是建立医疗装备重资产的疾病诊断业务平台。该平台积聚众多线下医学专家,以“互联网+医疗”技术手段全面打通医疗服务壁垒,以社会需求的健康管理服务链进行专业化市场化整合,创建无限多“全科专家诊室、专科专家诊室、健管服务专家室”的业务板块,各司其职承担法律责任。全科专家诊室完成体检重疾预防和诊疗把关报告,疑难危重手术抢救或客户有要求延伸专科专家诊室,健管师是客户全程服务维系者,专业依据来自于二类专家诊室。再逐步建立病后康复和医护养老专业服务平台。这样的临床医疗专业精准服务链只有“互联网+医疗”才可能实现。

“互联网+医疗”正成为当下热门话题,医改必须走“互联网+医疗”的路子。近期医疗健康产业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政府估算到2020年,医疗产业将有8万亿人民币产值。伴随股市回暖,资本市场跃跃欲试,医疗相关个股市盈率成百上千倍,热度可见一斑。而越是热门,越应该看清“互联网+医疗”能够带来的服务变革和医疗服务本质,以及中国医疗服务国情。在冷静思考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共识,让医疗服务在“互联网+”风口上飞起来,飞好飞高飞远。以下从医生和医疗服务创业者的双重角度谈谈我的初浅认识。

首先我们要梳理中国医疗服务和医改的现状,即医疗服务国情。中国医疗服务可以说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混乱。病人、医生、医院、政府等直接参与的四方都不满意,另外还有三个关联方(社会办医资本、所有企业因医保缴金持续走高以及公民)也都不满意,可以说,几乎没有对中国医疗服务满意的人。

医改这么多年了,“看病难、看病贵”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新出现了医患矛盾激化、伤医事件频发、医生看病恐惧等问题。国家大医院人满为患如同大卖场,排队3小时看病仅有3分钟,病人病情没有清楚表达,医生就可能开出检查单处方单,病人想多问几句几乎不可能。再加上过度医疗、红包回扣等现象不断被渲染,病人憋着怨气带着怀疑就医,治病哪能入心?医患哪能相融?诊疗效果也可想而知。医患关系对立犹如汽油桶,随时会被引爆。为保护正常医疗服务秩序,就需要打击医闹问题。极为讽刺的是,虽然政府不断加强医院安保防范,原本一致的医患利益还是走到了对立面。

那怎么办呢?政府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满足民众看病需求。近十年倍受关注的每年全国二会医改民生话题始终沉重,箴言声和质疑声不断。政府工作报告总是在说又增加了财政投入,努力在做工作,民众也确实感受到了政府在改善看病现状上的努力:为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在新建、扩建、升格三级医院,为下沉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在组建三级医院牵头的医联体,为培养合格医生实施的大学生三年“规培”计划,为改变医院以药养医采取医药分家取消药品加成,为吸引和支持社会办医不断推出国家大医院品牌输出、特许经营、混合所有制以及医生多点和自由执业,等等一系列政策紧锣密鼓,热闹非凡。

但是,这些政策仍不足以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反而还在加剧。医疗费用急剧增长连政府财政和医保都难以负担,企业也因医保缴金的负担年年增加而叫苦不迭。人力成本增高,企业已经到了难以承受地步,只能冒风险尽可能少缴或者逃避缴金,这又带来了经济和社会问题。政府也知晓企业的难处,今年全国两会上,马凯副总理提到不能再增加企业负担,要降低缴金额度。

医保费用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医保控费的课题迫在眉睫。医疗服务隶属公益还是市场一直争论不休,政策左右摇摆。政府鼓励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但社会办医究竟是引进慈善还是营利性资金,一直没有一个明晰的结论。公益性民生医疗盈利政策不清晰,财务操作极不规范,也无法规范,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甚至成过街老鼠。医改走到今天,民众看病问题不仅未解决,而且新问题不断,这样的乱象似乎剪不断理还乱。说到医改困难的原因,各方都有借口,而政府比较常用的借口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碰到医改难题,然后堂而皇之把医改解读成世界难题,一劳永逸。

医改真的是世界性难题吗?如果中国医改的设计和推进无懈可击,那么为什么还是问题频频出现? 几个浅显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我国医疗服务的问题出在哪儿。

为什么那么多中小医院门可罗雀?看病难不是在所有医院,说明政府的医疗资源非常浪费。为什么那么多三级医院名医们再忙也不愿离开?三级医院医生条件太诱人,说明中国的专家评判有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民众看病会返贫、医保不能全兜底?看病把不住费用关,说明服务制衡体系有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因腐败倒下的官员、院长、主任们贪腐金额震惊?可能发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说明政府堵不住医院管理漏洞。为什么那么多民营医院坑蒙拐骗诚信缺失?社会资本逐利脱离了医疗服务生命需要敬畏的本质,说明政府以为引进社会资本就是增加供给这么简单。医改思路如果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只能算是拆东墙补西墙。医改混乱,其结果就是带来更大的国家和民众损失。这个错,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人之初,性本善。严重的医患冲突真的是因为民众成为了刁民?不是。更有可能是因为政府没有找到解决医疗服务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之所以说中国具有解决医改的社会制度优势,就因为中国是一党制,有很好的执行力。近几年我不断在主流媒体发表对医改的看法,在证券时报我谈到敬畏生命、诚信尽职是医疗服务底线;在中国卫生杂志我发表医疗服务要重新取得民众信任的主题文章;在医院管理论坛报我直言“过度医疗”会让敬畏生命噤声;在文汇网我又撰文指出医疗需要“服务公平有序、专业厘清把关、政府保障民生、医生价值体现”;在东方早报我谈过医改与预防;在凤凰网创新我则提出观点称中国医改有制度优势,必须剪公立大医院的“营利”裙边,破解看病难的二大关键是医疗服务诚信和发展全科,看病都要最好,医院不能有分级,只能有全科专科之分,让全科医生成为民众生命所托;在中国卫生杂志我发表对大学生规培的看法,“规培”加重看病难,让医生来源枯竭;在健康报我发表评论说国家大医院品牌输出、特许经营、混合所有制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会形成市场垄断;在人民政协报我建言政府办医兜民生底是责任,非民生交市场;在人民代表报我撰稿社会办市场医疗自生自灭,追求服务极致专业形成,倒逼出医疗服务诚信,社会办民生医疗优先,是慈善,不要想获利,对资本的负责成为政府办医的参照;在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上,我发言建议名医成为医院法人,以信誉保证诚信,名医的收入价值靠市场实现,医药分家让医疗责任不分,让院长无法管理医院;等等。

中国医改到底应该怎样去做?二个划分。必须划分清楚民生医疗是老百姓生命兜底,绝对不可营利,是营利性资本不愿意介入的医疗服务,除非真正做慈善。医改就是改在民生医疗保障好,非民生医疗市场竞争,非民生医疗自生自灭才会做到极致,民生医疗绝对不能做非民生医疗;必须划分清楚全科与专科,二者不是上下级,是服务链互补对接,全科看好小病、检出大病转专科,专科不看小病,专心致志看大病,重病急病直接急诊走专科。抓住“互联网+”的绝佳时机,中国的医改和产业一定能比翼双飞。

“互联网+”能够改变医疗服务的哪些方面?互联网的特点是触角无处不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更是便捷无比,极大提升着医疗专业服务品质,已经有很多专家对如何让民众看病受益进行了各方面阐述。我的最大体会是,大数据云计算让个人健康资料随时随地能够获取、共享、整合,远程医疗的专家会诊、视频互动、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疾病分析、健康管理无不渗透在服务方方面面,尤其移动互联网将专家们的碎片时间有效整合,以及穿戴监护系统的移动互联网血压、血糖、心电等专业细化功能层出不穷,能够想到的和没有想到的新事物每天都在出现。这就是改变,不管承认不承认,接受不接受。

但是,是不是“互联网+医疗”就不需要医生?答案是否定的。“互联网+医疗”让好医生价值额作用尽显。因此,不能改变的是更需要好医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永远是医疗服务的本质。

自然界丰富多彩,人的寿命各有长短,所患疾病各有不同,同一疾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体上的结果有明显差异。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类寿命延长,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越来越常见,发生心脑肾致命并发症不足为奇,甚至于在年轻人身上发生也并不少见。诚然,我们要尊重科学,认同科学家的研究,相信医学干预确实带来人群重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事实。但对低危险者的干预则可能没有任何益处,反而只有毒副作用,甚至死亡,相应还会带来医疗费用的增长。

敬畏生命是医疗服务的前提,我们必须清楚病危是抢救、病痛是缓解、病潜是预防。有许多所谓疾病可能不需要医疗干预,诸如抗疲劳疗养、抗衰老美容只能属于锦上添花的医疗服务。医学是研究人类的健康学,医疗是服务个体的健康学,二者有相同也有区别,二者如何统一有时是一个纠结的问题。医学可以设定正常值,但正常值以外有正常人,如把身高设定一个正常值,男性应该是165-175cm、女性应该是155-165cm,难道男性180cm、女性170cm算超标那就是疾病吗?如果把这些非正常值当作疾病,给予治疗,或手术或用药,会造成什么结果?不用回答也能够得出结论。显然,“互联网+医疗”并非万能,在风口上的医生或是创业者必须有清醒认识,千万不能人云亦云,偏离敬畏生命的本质。

最后做总结,“互联网+医疗”是颠覆医疗服务的技术手段,但不能认为是纯粹的营业性颠覆,更多的是对生命服务的神圣维护。生命灵性多样有趣、生命脆弱折磨无奈,用好“互联网+医疗”才不亵渎生命。让“互联网+医疗”真正助力医改、发展医疗健康产业,其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标签:医疗 改变 不能

[责任编辑:王小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6.1

推荐阅读

实时点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6.1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6.1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6.1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6.1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6.1